村上龍 著
張致斌 譯
大田 2002年 出版
來看一下書背寫了些甚麼
「現代的絕望與希望,是我寫作這部小說的動機,至於成功與否,就交由讀者判
斷。不過,故事收筆時那份難以言喻的充實與不安卻是我二十四年來的小說創作
生涯的首次經驗。」 村上龍
本書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寫的,主角是一位記者。故事從一群國中生棄學開始
,身為記者的主角去採訪這群學生,看著他們成長,以一個大人的眼光去理解
這群國中生的想法。小說的內容有不少對現今日本政治、經濟、社會的看法和
想法。利用劇情的發展來進行許多大膽的假設,推演日本的未來。
故事進展到一半,來了一段關於日本市場被投機客經濟攻擊的劇情。這一段
對阿吉殺傷力之大,一度想直接放棄跳過。因為對於日圓的貶值、或是外匯存
底的減少這一類所引發的金融危機,由陌生的名詞和無法接連在一起的動詞串
起來的句子,跟本是看的一頭霧水。經濟的改變對於物價變動會帶來多大的影
響,這一點阿吉還不能想像和理解,這是阿吉自己無知的表現。
這本書在看到後來會以為是在看科幻小說,所有劇情的發展都那麼的不實際
。首先的反應就是小說的合理性,作者做出這麼多的假設是否真的有其可行性
,如果是在現實中,一切都會像書裡這麼的順利嗎?甚至演進到後來更發展出
更完美的體系。
不過阿吉是個不認真的人,混水摸魚是阿吉的風格,要阿吉花時間去尋找書
中的疑點實在是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看這本書以後,讓阿吉對於社會週遭發生
的事,也多少有些不一樣的看法,並且更嘗試去了解現實社會運作的機制。或
許是希望能從現實觀察和體驗後,能夠有更多的武器和火力來攻擊這一個像是
童話故事的希望之國吧。
當出社會出現了另一個與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團體,這些老一輩的老要如何
去看待他們,是抗拒還是去接受,是強迫他們同化,還是了解他們的想法。不
過就像小說裡說的,這些老一輩的人在心中認為,隨著時間的流動,這些叛逆
的無知少年會認同這些老人的想法。所以不曾認真地去理解他們,用著似是而
非的名詞去解讀他們的行為。
以下是主角發現這一群國中生的所做所為已經超出他想像的範圍時,心中的
一段感觸,
「我一直以來對小碰與中村君他們的看法…那無疑是一種恐懼。不過,並不
是單純畏懼他們的技術。…是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控制。宛如某種物質與傳熱
或導電一樣,事物無機地從他們之間通過,然後又被他們釋放出來。…利用這
些工具,他們毫無顧忌地實現任何可能性。沒有任何人教導過小碰他們有時候
必須要有所節制。」
「過去曾經流行過『新人類』這個溫和的名詞。…這個帶有親切感的字眼裡
,包含著大人們認為我們現在雖然不可理喻,但遲早會認同他們的價值觀的溫
和期待。當某個世代或團體讓人們真正感到恐懼時,是不會流行這種無聊的稱
呼的。像希特勒少年團或紅衛兵,就從來沒有過這種親切的外號。」(P.243)
劇情的一路發展,讓這群國中生有機會在國會發言,說出他們的想法同時並
且詢問這些委員時,他們這麼說了,
「相信這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遲早會改變,但生在過渡時期的我們已經無法再
悠哉地等下去…以小孩子來說,一開始除了模仿,或是說參考大人的做法之外
,並沒有辦法想出其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到底該模仿甚麼人才好,這些
事情他們跟本就搞不清楚。如果模仿政治人物怎麼樣呢?大家可以學我這樣生
活,有哪個政治人物敢說這種話呢?各位。」 (P.244)
「這個國家甚麼都不缺。真的是甚麼五花八門的東西都有。可是,就是沒有
希望。」(P.300)
扯的是,居然沒半個人敢說話,雖然知道這種事情只有是小說裡才會發生,
但還是看的很爽。
這是一個小插曲。在故事中主角算是和這群國中生接觸較多,但當有人問起
他是否了解國中生在幹嘛時,主角反而沒有回答的自信,
「…當然,有時甚至連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也搞不清楚未來。和大戰剛結
束的時候不同,我們終於察覺,自己並不清楚這些事情。正因為如此,才會越
來越需要知識、假設以及驗證。這就是進步,我想。」(P.149)
再來這也是一段小小的插曲,阿吉對於這種故事的小插曲總是特別的喜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許言簡意賅都就可以取代下面那一大段文字。和主角一
起在雜誌社打拼的同伴後藤是從秘魯來的,在看到日本的變化和小碰的事件後
,這位同伴決定再回秘魯。
「喝醉的後藤直說留在這種國家跟本沒搞頭。…秘魯雖然貧窮,利馬的貧民
窟髒亂,軍隊像流氓,教育水準低落,在那裡生活的確很辛苦,但是怎麼說呢
,空氣,是那種空氣。乾燥,早上會冷得令人打顫,或許這麼說會顯得有點幼
稚,可是那會讓我覺得自己身體與世界的交界分得一清二楚。我自己在這裡,
周遭裹著我身體輪廓的則是世界,也許這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感覺真
的很明顯。來到日本,日子實在太好過了。總會覺得很溫暖,覺得自己和世界
的分界模模糊糊的…也不必擔心會有十二歲的游擊隊員請我吃子彈。…要是無
法確實感覺到自己與外側,或是說自己身體之外的東西,是在哪裡相接,怎麼
可能確認自己的存在呢?」(p.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