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小說的藝術與技術 【聯合報/駱以軍(作家)】 2007.01.07 05:29 am
                                                                              
評《小說的五十堂課》                                                 
評大衛‧洛吉著
李維拉譯
木馬文化公司
                                                                               
    這當然是一本嚴謹的小說課程講義。
                                                                               
    這些年此間讀者或先後讀了某些接近存在哲學的一流小說家文論,譬如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艾可悠遊小說林》、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大江《小說的方法》、瑪格麗特‧愛特伍與死者協商》……華文著作則如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張大春小說稗類》、唐諾《小說的故事》……各家對小說藝術神乎其神的示範表演,或如天方夜譚中國魔術盒迷宮中的將軍,故事編織成世界的縮影;或如音樂賦格;或如教堂尖頂將所有繁複細節疊伸向一神祕主義的夢境核心……共同點是皆由難處入手。相較之下,大衛‧洛吉的《小說的五十堂課》就較為平易近人、面面俱倒。
                                                                               
    這本書對於「小說」這個龐大的(星空?基因圖譜?恐龍骨骸?一座城市的廢墟?一長串天才死者名單的腦部解剖?……)對象,開了許多有趣的進入視窗。如同他在〈結束〉這一章的結尾(也是全書結尾)所說:「小說是『Gestalt』,這是一個沒有對應英文解釋的德文字,在我的字典裡它的定義是:『一種感知的模式或結構,具備一體成型的性質,無法單靠計算其細部成分總和的方式來加以描述。』」
                                                                               
    這恰和此書之設計相反,五十個短章節,常在一種「計算其細部成分」,關於小說閱讀更專業講究(類似CSI對命案現場之重建,或品酒師對年分、氣候、醱酵方式的臨場再現)之「內行者的靈視」乍現,卻常限於篇幅,意猶未盡地戛然結束。譬如〈昔日感〉引符傲思《法國中尉的女人》、〈想像未來〉引歐威爾《一九八四》、〈異國風〉用葛林、〈不可信賴的敘事者〉他引石黑一雄,或是〈氣候〉、〈敘事結構〉、〈困境〉、〈電話〉……這幾章都是極具啟發且耐人尋味之示範,可惜它們必須和另一些枯燥章節以同樣的字數齊整地切割排列。這是以單元講義形式分章節將「小說」拆解成類似「太空船操作手冊」或「虛擬星球創世紀DIY」之類的機械建構論,所必然遇見的宿命。
                                                                               
    如果它不再是一本「文學術語辭典」,反倒像是一本「你也可以這樣變魔術」的敘事暗箱裡的指法進階。意識流、魔幻寫實、新小說種種不再是複雜的關於時間、認識主體、死亡與靈魂這些(也許是謬誤的)哲學上的探究實踐;或者討論到「操縱不同聲腔」仍得引借巴赫汀對話理論,「顯示與講述」仍難脫盧卡奇,則昆德拉所說的「描述人類存在處境之熱情」成為五十種「術」──沒有一樣閱讀時刻的靈悟、激情、困惑、恐怖,不能透過文
字對感情慣性(或真實的想像)之撩弄、擠壓、串編、鬆脫、模仿而達成。正面地說,這本書示範了「小說是一件如此講究、高度控制、繩控繁錯的技藝」;而不是我們某些胃口疲憊耗弱的讀者所開始流行,將小說謫貶為「說故事」的說法:
                                                                               
  「我們的小說家們耽迷於文字與形式之實驗,變得不會說故事了。」
                                                                               
【2007/01/0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trich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